fbpx

前言

最近系上系學會出現了「後繼無人」的情況,系學會的學弟妹們應該也是相當懊惱,於是在限時動態上看到他們開始分享在系學會的相關心得,身為前任會長,對於這些心得真的是心有戚戚焉。發現許多社團幹部,包含之前的我,在分享心得時常常會說到「這些社團經驗對於出社會或未來工作會很加分」之類的內容,想當初我也是這樣想的,現在回頭想想也蠻幽默的,因為我那時候根本還沒出社會啊……於是今天我想用出了社會過來人的角度,來分享一件事:

參加社團的這些經驗,對於求職是很加分的嗎?

這邊的經驗與課題,我都以擔任「幹部」為主。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,我們先來分析一下:

參加社團,我們得到了什麼?

人脈:社團通常由不同系所的同學組成(系學會例外),因此可以認識到各式各樣的朋友,甚至在聯合舉辦活動時,還有機會認識到外校的同學、廠商等等,這段緣份,很可能成為你日後可以活用的人際脈絡。

溝通:有人的地方,就會需要溝通,這部分我會分成「對內」及「對外」。對內指的是社團內的朋友,大家對於活動的內容、社團經營方向、招生方式等,一定各有不同的想法,什麼作法才是最好的,必須經由有效的溝通與協調。而對外指的是對社團外部的所有人,可能是合作的廠商、邀約的講師、其他的社團或校內學生,要如何讓這些陌生人,在短時間內了解你的目的,讓對方知道你想表達的內容,其實是需要技巧與經驗的。

問題解決:社團絕對不可能一帆風順,時常有你意想不到的狀況發生,可能是活動生變、幹部吵架、社員退社,一堆你想不到又狗屁倒灶的事,要如何解決,讓傷害降到最低,我覺得這是個必須努力學習的課題。

時間管理:這點我個人覺得是感觸最深的,尤其是跨足多個社團的同學,同時還得兼顧課業時,到了期中期末時,幾乎都可以在限時動態上看到一張課本的照片,寫著「算了,讓他去吧!」想當初打球的同時,還要處理系會,然後還要練團,那一年開始,我領悟了能好好睡覺是一件很浪漫的事。

領導:這點感覺是蠻多人推崇的點(或許就管理職來說?)應該說「領導」這件事需要非常多經驗與練習的累積,而社團是其中一個不錯的學習管道,但我覺得領導其實包含了前面所述的所有課題,甚至同理心、換位思考、雪盲這些都是很常見且難以跨越的障礙,並非單指「帶領」這個動作。

一技之長:看完上面後,不要忘記一開始加入社團的初衷好嗎XD你還是可以學得相關的一技之長的XDDD

找到另一半:講這個好像會傷到自己,而且我講好像沒什麼可信度,大家知道我想表達什麼意思就好,謝謝。


為何公司在意有無「社團經驗」?

如果把上述的課題稍微整理,可以發現總共分為兩類:可轉移的能力(人脈、溝通、問題解決、時間管理、領導)不可轉移的能力(一技之長、找到另一半?)

可移轉的能力可以想成,今天這個能力無論你到了哪個領域,依然可以適用,這通常是現在企業非常重視的,畢竟現在的產業變化的非常快,對於這個時代來說,幾乎變成必備技能。而這些可轉移能力,卻很難用學歷或什麼考試來檢測,因此多數人認為,相關的社團經歷會是最好的證明。

我相信並不是每間企業都非常重視這點,畢竟職業類型及團隊文化會影響其重要性與否。但公司倒底想從「社團經驗」中看出什麼呢?或許是合作方式溝通方式解決問題的邏輯與方式。以新創公司的文化來說,這三個可能是比較重視的部分,畢竟每天都在面對連老闆都不知道會發生什麼的事情,若能在徵才時就了解他們的習慣與想法,或許可以更準確地找尋到所需的人才。


職銜不重要,「做了什麼」才是公司想知道的

有些人常常履歷一列出來就是一堆社團或組織,而且頭銜聽起來也都蠻厲害的,不要認為這些企業們都會買帳,對於這種狀況,早已有相關對策來驗證。

真正的價值在於「你的作為」。

真正待過社團或系學會的都知道,多數的活動可能都是「遵循傳統」所舉辦的。

「因為之前的學長姐有辦阿,所以我們也辦了」
「我也不知道這個活動會不會成功,而且沒有企劃書格式可以抄,還要自己弄很累欸!」
「可是之前學長姊都有做欸,不做不好吧!」

當我問到「為何遵循傳統」或「有沒有想嘗試改變」時,上面這些是我最常聽到的答覆。並非一定要遵循或改變,而是你擔任幹部的「價值」,就是根據現況找出最適合社團或組織的方向跟模式,不需要死板遵循或為改而改。企業想知道的,是你的決策原因以及後續的執行面,不用過於刻意隱藏成敗,因為他們重視的是「過程」,成功也好,失敗也罷,出社會後依舊在學習成長,更何況是還在校園中的學生。

「深度詢問」,擊破空殼經歷。

「團隊中有發生過什麼衝突嗎?那你如何解決?」
「這些經歷中你有遇過什麼瓶頸嗎?你是如何突破的?」
「關於這個活動的失敗與挫折,你是如何處理跟面對的?」

當面試官深入提問時,非常容易辨識出來這些經歷是空殼抑或是真實的磨練,而答不出來可能有幾種情況:

  1. 空殼經歷,純掛名
  2. 並無深入參與
  3. 可能實際責任與頭銜不成正比

這些也可以推測出,實際上的經驗可能不多,鍛鍊不足,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的學習與成長。同時在深度詢問之下,也可以找出真才實幹的夥伴,即使他沒有華麗的頭銜。許多的能力,無法呈現於紙本,但你經歷過的所有「故事」,這些是騙不了人的。


總結

其實可以很明顯的發現,企業最終還是想了解你的「能力」,只是碰巧這些技能沒辦法輕易判斷,因此可能利用「社團經歷」來輔助判別。重點其實在於「你到底在社團中學了什麼?做了什麼?」,這才是最根本的因素,但很多人可能話都講一半,只提到很重要,對於原因卻隻字未提,造成許多人養成賺經歷、賺頭銜的習慣,這真的是本末倒置。「社團經歷」只是證明自己的一個方式,不是必然的,但若認真投入並非沾醬油,相信對你的影響絕對不是履歷這兩張紙上可以呈現的。

關於面試,歡迎參考我的另一篇文章《 面試雜談|什麼才是合適的回答?


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內容,歡迎同步訂閱我的 Facebook 專頁:雜談ZaTan
我會持續分享更多關於生活、工作或開箱的資訊。若有任何問題也歡迎透過粉專私訊給我,收到訊息後我將盡快回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