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bpx

前言

小弟畢業於高第一運籌管理系(現今合併為高雄科技大學),可以說是相對冷門的科系,主要學程以製造、運輸、企管為主,雖然看似豐富,卻也讓多數人更迷惘,好像什麼都懂一點,但又稱不上專精,對於未來就業的方向感到迷茫。上週在跟大學同學聊天時,發現我們這屆畢業後,多數人主要以物流倉儲、公職或是繼續讀研為主。畢業前我在HerherS實習,畢業後也順利的轉正,新創團隊的職務切分不像一般大企業來的那麼細,以目前負責的內容來分類的話,可以說是一位PM,而這個職位,與運籌管理系的關聯性似乎比想像中的更多一些。


PM有好多種,你說的是哪個?


現今企業中約有5、6種職位的簡稱都為PM,最常見的應該是專案經理(Project Manager)產品經理(Product Manager),而這兩者也很常令人搞混,我自己也是最近才搞清楚他們之間的微妙差異。若硬要分類的話,專案經理比較偏向設定階段性目標來完成,而產品經理則是偏向追求持續性的成長。但現在多數企業比較不會分的那麼細,以我們公司為例,基本上就是將這兩種合併看待,也就是我目前所擔任的職位,那麼接下來就皆以「PM」統稱了。


PM的日常 – 溝通、分析、同理心。

先來聊聊我的日常好了,但因為我們公司是一個小的新創團隊,因此與一般典型的PM會有些差別,但應該大同小異啦!最近來說,主要的工作內容會圍繞著新產品打轉:

  • 群募的狀況追蹤
  • 生產的調整
  • 行銷的規劃(如KOL的合作評估與安排)
  • 未來產品的業務布局
  • 第一線客服了解消費者狀況

同時因為組內還有兩位實習生,因此會再撥一些時間討論她們手頭上的專案,協助她們成長。


在我心中,PM是一個很微妙的存在,對內類似「專案經理」,掌握專案進程,徹底了解整個團隊的運作及文化,協助每個人找到合適的位子使其有所發揮;對外則偏向「產品經理」,了解TA需求,與RD溝通產品設計的調整,在第一線獲取消費者的回饋,並適當的互動及應對。同上述內容,我會將PM的日常歸類為「溝通」、「分析」、「同理心」

溝通

由於要與各式不同的部門溝通,並讓大家處於相同頻率上,不斷換位思考及切換溝通模式是家常便飯,各部門的思考出發點必定以自己為基準,要如何讓大家能夠相互理解,是一件相當有挑戰性的事情。想讓大家團結一心,取得平衡,可以從「各項安排上要有明確的說明」這件事著手,避免大家去猜忌想法,使團隊更為透明,了解每個舉動背後的含意,一來節省溝通成本,二來拉近彼此距離。

分析

想要理性的決策,分析絕對少不了。從TA輪廓、市場狀況、近期議題,到對內的產品製程、夥伴的狀態等,都是必須不斷分析留意的部分。而有些分析可以透過數據、資訊的統整來判斷,但像是內部技術為何無法突破、夥伴們抓不太到任務節奏等這類型較難以數據推測的狀況時,會更依賴團隊成員彼此的信任度,這點是相當有趣,卻也棘手的一件事。

同理心

對內的溝通絕對少不了同理心,了解夥伴的心境,為何困擾,如何協助解決,這些都是讓一個Team繼續前進很重要的細節。對外的產品更要從顧客的角度思考,他們還需要什麼功能?會被什麼吸引?要在許多未知中,透過換位思考來找到解答。


PM 什麼都要懂一點?

2020年3月的經理人月刊中,有一句標題很精準的命中了PM主要的工作:

對內與不同關係人合作,對外定義產品價值。

March 2020 《經理人月刊》

這句話點出了PM的工作精隨,PM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,內部必須擔任所有部門的溝通橋樑,對外得了解整個供應鏈的大生態,關注市場走向,尤其是最末端消費者的需求。也正是因為這點,才讓我深深的體悟到PM跟運籌管理的強大連結。

這邊私心推一下系上「生產管理」、「倉儲管理」以及「供應鏈管理」這三門必修,除了是我覺得開始上班至今最為受用的課程,三位老師也相當認真。這三門課程讓我對於專案的掌握有更清晰的脈絡,從事前供應商選擇的利弊,到生產排程的規劃,以及後期的商品的儲存調動,都能夠更快速與現實中遇到的問題連結。是的,我還是想講那句老話:「現實跟學校教的TMD落差真大。」但相較於其他科系,我覺得已經是一個很不錯的起跑點。同時,正因為PM的技能樹不好點,基本上只要點好點滿,通常都能走向更高階的管理職,以業界來說,像是Steve Jobs(Apple創辦人)、Sundar Pichai(Google執行長)、張小龍(騰訊副總裁)等許多高階經理人,都離不了產品的相關背景。


這麼說來,運籌人都有很大機率成為優秀的PM囉?

運籌的學程僅是讓各位在起跑點上有些許的領先,當然還得仰賴更多後天的努力。若想成為一位優秀的PM,甚至繼續往上升到更高的管理職,我建議可以從以下幾點開始著手:

強化技術面的知識

多數的PM幾乎都是商業背景出生,因此最常在與RD溝通的過程中,發生嚴重的代溝。以PM來說,不見得要懂到很細節的技術,只要在大方向有基礎的概念,即可大幅減少上述狀況。在開始上班後,只要有機會了解生產或是技術上的知識,我都盡可能的把握,再搭配上一些早期誤打誤撞的理工背景,在跟研發討論時,都可以更快速的達到共識。現在只要有跑工廠的機會,我都相當期待,一來滿足好奇心,二來是當我對於整個生產技術更深入了解後,在跟研發討論產品時,可以更貼近現實面,也更明白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點。

練習同理心,鍛鍊換位思考的能力

有了技術面的知識很加分,但最終還是要回歸到產品/服務是否能解決市場上的痛點。許多人在這個階段都會拘泥於「追求新技術」或「強調產品外觀」,但講白了,無論使用的技術再先進,外觀再漂亮,但產品若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,一切都是白工。時常留意生活中的不便或不滿,並深入了解原因,重新定義遇到的這些問題,或許都會是不錯的商機。

不要預設答案,保持彈性

這個點對於龜毛的處女座(我)來說,真的是個很明顯的絆腳石,直到現在都還在努力調整。市場跟機會是不會等人的,有時在追求完美的同時,機會就這樣與你擦肩而過。另外常見的狀況是,對於產品/服務,已經預設了TA群、走向、風格,但消費者是善變的,他們的痛點跟需求隨時在變動,倘若死守初始的想法,也是很有可能兵敗如山倒,NOKIA就是最知名的一個例子,因此也建議盡可能的保持彈性,以因應未來局勢的變化。


後記,以及給學弟妹的一些建議

大約在大四以及剛出社會的這段時間,我遇到了許多貴人,在我低潮迷惘的過程中給了我方向,推了我一把,自此之後,我一直不斷思考,我是不是也可以做些什麼,來幫助跟我有相同問題的人,也因此我開始記錄我的學習歷程跟心得,希望能夠幫助到有需要的人。

最近也有許多學弟妹問我未來就業的一些建議,但通常我心裡的OS是:「其實我也是很菜啊XD」,通常我還是會建議還是學生時,盡可能地嘗試與現實連結,無論是實習、打工,唯有親自進入那個環境,你才能知道這是不是你想要的,單單聽別人描述加上自己腦補,有時這樣子創造出的落差感反而更大。若大家看完上面的內容,仍未對PM這個職位幻滅,建議系上的必修都認真聽一下吧!因為你不知道哪天會用到(笑)。無論如何,不要放棄任何學習的機會,打工、實習、社團、閱讀,這些終將成為你的一部份,它不像是金錢可以用數字衡量,但最終用到時,你會很感謝當初那位付出心力學習的自己。更多關於工作及學習上的心得,都可以參考下面兩個專欄:

菜鳥聊

閱讀充電


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內容,歡迎同步訂閱我的 Facebook 專頁:雜談ZaTan,或是在右側訂閱電子報。我會持續分享更多關於生活、工作或開箱的資訊。若有任何問題也歡迎透過粉專私訊給我,收到訊息後我將盡快回覆。